學校歷史

創立時期

英華書院於一八一八年在馬六甲成立,始創人是倫敦傳道會的馬禮遜牧師,是第一位來華的基督傳教士。英華書院的辦學宗旨是要令中西文化交流互通,並讓福音得以廣傳。所以英華除了是所學校之外,也培育牧師和傳道人。在一八四三年,當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時,英華遷往香港以延續教育、翻譯及印刷的工作。自此以後,英華經歷種種內憂外患,更曾經在外間的要求下,被迫關校。

 

復興時期

一九一三年,倫敦傳道會因應道濟堂的要求復校,決定派曉士 (Mr. Arnold Hughes) 牧師到香港成為新任校長,而英華亦於一九一四年以中學的型式復校,並租借禮賢會以前的物業為校舍,地址則由堅道九號,堅道四十五號至後期的般含道八十號。

 

 

奮鬥時期

其後,英華面對很多經濟的困難,由中華公理堂施以援手,以及政府給予經濟資助。一九一四年,因為般含道八十號校舍延續的問題,英華書院再次墮入困境。房產原是從政府租借回來的,但當時政府決定將之拍賣,委員會打算關閉學校,但最後事情也得到解決。

 

擴張時期  

一九二七年,英華決定建造一所屬於自己的校舍。沈維昌先生成功地從老師及學生籌得六千元,加上其他籌集得的一萬四千元及政府兩萬元的津貼,學校委員會決定將新校舍建於旺角弼街的望覺堂內,這樣英華便能將其新禮堂與望覺堂分享。

 

歷經戰爭

二次大戰期間,香港被日軍佔領,英華校舍也被佔領。當時的紐寶璐校長是位海軍自願兵,不幸成了囚犯,所有員工亦各散東西。當戰爭告一段落,英華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復校。一九四六年,英華收生的人數達六百人之多,卻要擠在一所建給三百五十人的校舍中。弼街的校舍並不理想,建設新校舍的方案隨即產生,而談判的結果則將現有的物業變賣給望覺堂的相關人士。

 

牛津道校舍

因應政府撥給英華的一塊土地,新校舍於九龍塘牛津道動工,並得到紐寶璐校長(Mr.Herbert Noble)熱心的援助以及慷慨的公眾捐贈的款項,建新校的美夢於一九六三年成為事實。同年,在歐炳光生生與港督柏立基爵士主禮下,英華書院的新校舍正式開幕。但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,書院被迫結束小學部。

 

發展時期  

紐寶璐先生在服務英華書院三十年之後,因身體欠佳而退休。他專注的服務態度及宏揚學校聲譽所作出的偉大貢獻為世人所銘記。繼任為校長的艾禮士先生(Mr. Terence Iles),致力發展學生多方面才藝,在推課外活動上不遺餘力。艾禮士先生服務了八年之後由京力士先生接任。京力士先生(Mr. Rex King)除了改善校園設施外,還融入學生的學習環境中,令學生在學術成績上有明顯的進步。一九七八年,京力士先生辭職,由梅浩濱先生接任,服務十二年。一九九零年,楊寶坤校長接任英華書院校長,並不斷發展,班數已開設至三十一班,課程亦因應學生需求而改變及革新。楊寶坤校長在任內亦響應政府的教育改革方案實現中小學一條龍、建設數碼校園;並統籌了《古樹英華》的出版,為英華過去百多年的歷史作了有系統的整理。楊校長在任內亦成功爭取政府撥地,於西九龍興建「一條龍」新校舍,而新校座落的位置亦命名為英華街。二零零三年九月,楊寶坤校長榮休,英華書院亦遷往深水埗英華街1號,與剛復辦的英華小學結成「一條龍」學校。李志華先生及簡燕玲女士分別擔任書院和小學校長。二零零四年林浣心女士接替簡燕玲校長出任英華小學校長。於二零零八年,英華書院及英華小學同時成功申請轉為「直資學校」。鄭鈞傑校長於二零一一年接任英華書院校長,帶領學校於二零一八年慶祝英華書院創校二百年。二零一九年及二零二一年,陳美娟博士及陳狄安先生分別出任英華小學及英華書院校長。